距印度疫情开始,已经一年半了。18个月的时间,足以让所有公司都结束观望,要么退出印度,要么继续征战印度。好似突然被迫分离的一对恋人,一年半载没见面、没说话,这关系还在不在?总得有个说法。
我算是在印度待得很久的中国人之一,从2005年底到2020年初,刨去期间回国的日子,有135个月都在印度。印度与我而言,已经是习惯。我会想起曾经熙攘的古尔冈中餐厅的周五晚,满是来印度“掘金”的中国人,好不热闹。我也记得曾经办公室里一波又一波来咨询的客户,顾不上吃饭,但无比充实。
而如今,各个“xx地区华人群”里,已经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只剩群主隔三差五转一些文章,或一些灰产广告商在发文字小广告,往上翻几页,也全是同样一两个人,群里一片沉寂。也经常会有朋友在微信上联系我,说哥们儿我调去xx国家了,以后有机会来xx我们聚。原本小众但熟识的一群人,也终于各奔东西了。时间终于冲破了一切等待。
尤其是四月印度医疗资源崩溃这事儿,印度一下子变成“人间地狱”,原本信心满满要重返印度的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打了退堂鼓,继续等待。
但一个新的拐点到了。我们公司的业务咨询量算是一个小晴雨表。从去年11月开始,新去印度的中企开始迅速下滑,年后三月份稍微上涨一些,但四月又被打入谷底,之后持续几个月都不见增长。直到最近,咨询量才又迅速起来,想重返印度或新进印度的公司又多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客户的一个问题,现在可以重返印度了吗?
印度的现状
这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是问人能不能去印度,尽管理论上还有商务签的选项,但实操中只有工作签申请才递得上去。去年签证开放后到现在,我们企业服务团队的签证部门累计代办了100多个工作签。看着这批逆行者陆续奔赴印度,我是满心敬佩的。这些不得不去印度的同胞,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工程承包。没办法,固定资产多,现场作业多,印度人员多,管理和培训都是事儿,必须要有中方在场。
但疫情才是每个个人最担心的问题:印度疫情到底怎么样了?
印度政府早已无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只能期望于群体免疫和疫苗的普遍接种。在经历了地狱般的四月后,除了印度上下各界饱和式采买制氧设备外,印度政府也果断收紧了检测条件,在大幅降低检测人数的情况下,也拿出了一个让人欣慰的逐渐降低的感染人数曲线,配合各邦重启的封城政策,最终印度将每日确诊数控制在一个可以交代的量级上。

但这个数字除了安慰效果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印度各邦的数据真实性和误差大得离谱。单把昨天印度官方数据拉出来,仅克拉拉一个邦的新增确诊(24,296)就占了全印总新增确诊数(37,682)的64.4%,而排名第二的马哈拉施特拉邦(4355)占了全国11.5%。如果看现有确诊人数,克拉拉邦则以159,355的数额占据全印316,172现有确诊数的50.4%。敢情一个西南角的小邦,就占了全印全部现有确诊总数的一半?

。
。
。

为什么克拉拉邦还有这么多确诊和新增确诊?真相是,克拉拉邦其实是印度最高效、最透明,也是抗疫最优秀的邦;疫苗接种率全印第一,接种一针的占42%,接种两针的占18%;检测率超过1/6,而全印的综合检测率为1/33。
所以,一个更加真实透明的克拉拉邦每天都有2万多新增确诊,那全印20多个邦加起来会有多少新增确诊?
不过,确诊数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对印度人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社会已经基本全面开放,不戴口罩的人比比皆是。在大家比较关心的办公室开放问题上,当前,在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公司选择居家办公的情况下,办公楼的开放办公室也有70%以上了。这说明,不管我们敢不敢去印度,印度本身已经恢复成为一个正常运转的经济体了。哪怕是古尔冈有名的“朋友圈”中餐厅也恢复堂食了。
所以,不少企业开始正式考虑,业务是不是可以去印度了?
中印关系
但心里总有一个疙瘩,最让人犹豫,那就是中印关系。
去年中印关系绝对是自由落体:军事上,与中国在边境发生对峙,剑拔弩张;外交上,公开站队美国,参与围堵中国的各个计划;政策上,禁止中国投资和投标;商业上,刁难和勒索中国公司。
发生过的,也已经发生了,重点是中印关系后续会怎么走。
我了解到的是,莫迪身边有两派意见:一派是以外交体系为主导的亲美反华派,主张印度坚定的站队美国,扮演当初中国在美国对抗苏联时的角色,参与到美国对抗中国的战略中,作为美国大力扶持的对象;另一派是以国家安全体系为主导的平衡派,主张与中俄保持合作,成为亚欧大陆整体发展的联合领导者之一。
而莫迪本人其实是倾向后者的。莫迪本来就不反华,去年因为边境意外冲突而被架在火上,在军方、反对派以及印人党等多方利益纷争中,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默许了一些荒唐的政策,实际地位也慢慢下降。如今,印度疫情让莫迪支持率进一步下降,莫迪更难以一个强人的形象再突然与中国修好。莫迪需要一个引子,一个trigger,一个足以公开宣布跟中国re-engage和修好的理由。
民间的确有一些呼声。留学生呼吁尽快解决中印问题,他们好去中国念书;进口商呼吁尽快解决中印问题,他们好去中国采货;出口商呼吁尽快解决中印问题,他们好恢复对中国的出口。但这些都不够大。
而且国大党也在不断搞事,嘲讽印人党处理不好与中国的关系,之前国大党执政几十年跟中国在边境上一点事儿都没有,每年都定期开会讨论边境问题,合作机制、沟通机制都非常好,怎么到印人党这里就17年洞朗,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不断?
接下来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这两次会议算是个铺垫。但因为几乎肯定是视频会议,效果不会好。习大大和莫迪之间也很难有之前那样在国际会议上单独会面的机会。而且今年突然新增一个阿富汗的议题,让中印美三角关系和中印巴三角关系都更加复杂和难以协调达成一致。
所以中印关系,在今年内,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我都看不到有什么足够大的可以让莫迪re-engage的契机。而且中国本身是不太着急的。相比起来,印度更急一些。
但商业上,也不会更差了。
一些商机
所以企业应该怎么看印度市场?印度市场还能不能做?
我们可以先看下印度市场的变化。
首先,这一年多,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跟全球大部分国家一样,因为疫情待在家里,加速了电商和外卖的发展,印度外卖巨头Zomato已于今年7月上市,另一外卖巨头Swiggy都宣布了上市计划。而由于零工大量离开一线城市返回家乡,很多白领家庭也不得不去适应没有佣人,只能自己买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的生活,生鲜电商和到家服务如 UrbanClap也相应快速增长。由于在家时间增多,对手机和对电视的需求也在增长,OPPO、vivo不断催促其供应商尽早返印加大生产,电视液晶屏幕的生意也异常火热。线上娱乐也必不可免的占据了更多的用户时长,社交、直播、游戏都更加能填补疫情封城期间社交不便的缺口。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变化和相对应的已经发生的商业机会。
其次,印度人收入下降明显。这个很好理解,疫情嘛,全球大部分人应该都变穷了。放在印度来看,有些行业明显受益,比如现金贷,本来蓝领人群都薅完了就要共债了,结果白领人群也下落到目标范围,给现金贷带来了大量新的客户群,哪怕是遇到了去年12月那种行业灾难,很多现金贷公司负气离开印度,去墨西哥、巴西、非洲等国转了一圈,发现还是印度数据好。收入下降,会让印度人对价格进一步敏感,一些非必需的消费,意愿下降明显。政府为了保民生,一些基建相关的项目,不光是传统的电力、路桥,还有新的化工、农业等等,也必须上马。
再次,印度商业被外资进一步控制。从去年Reliance Jio在短短3个月内融资200亿美元掀起第一轮高潮开始,印度的公司就在大范围的融资或出售,毕竟疫情导致经济受到重挫,公司难以存活,能融到资活下来已是幸事。除了美国资本外,中东(阿联酋)、英国和日本也都是主要投资来源国。上一个财年,印度FDI有817亿美元,其中有1/3,即270亿美元都是投资并购。这还不包括Jio融资的200亿美元。这加速了印度原有的财团进一步寡头化,同时,原有的印度大中型企业逐渐被外资控制或兼并,形成行业内的头部公司,而未获得资源的中小企业逐步退出市场。简单说,就是印度各个行业里,大公司更大了,小公司都拜拜了。如果中国公司再度进入印度市场,面对的就是实力强悍的对手,而非五花八门的杂牌军了。这些外国公司和印度本土的财团都深谙印度游说之道,而中国公司从来都是远离商业政策游说,这会进一步导致商业政策出现越来越多对我们不利,却对竞争对手有利的限制性条款。这不是印度政府要故意搞中国企业,单纯是印度财团和外资正常游说的结果。
最后,印度本地产业发展持续缓慢。尽管许多资金涌入印度,但更多进入的是资源垄断型企业,对印度政府真正想扶持的制造业和基建的帮助并不大。加之疫情导致人员往来受阻,印度小公司去中国取经学习,或者拉个三流公司合资搞个印度版的复制项目,变得非常困难。印度反而更加依赖中国的进口。从中国海关总署6月7日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1-5月,印度从中国的总进口额攀升到358亿美元,同比增长64.1%。这说明印度“自力更生”,还是需要更长时间的。这给了中国的设备和产品更多的时间。
那结论是什么?什么样的业务适合在印度开展。
我觉得首先是有明确收入的,变现要明确,要快。
印度现在不确定因素太多,变数大。以往那种先布局,慢慢发展,再启动商业化的路线风险太大。比如说互联网那种先推app、做流量,再靠广告变现的思路100%不推荐。这种花资源推一个品牌/IP/名字的模式,一旦再遇到一次app被封杀的事儿,流量价值就归零了。哪怕不会再有app被封杀的事出现,印度现在流量价值只会比疫情之前更低。(当然,把流量导给非规业务这种性质的卖流量不在讨论内。)
所以互联网行业,可以快速变现的如社交直播、游戏、现金贷等等,确实是现阶段更适合的选择,短平快。而之前的新闻聚合、短视频,甚至更小众的垂直类社区或服务,并不太适合现在在印度做。
但我呼吁大家做合规的产品,做长期的、安全的业务。只要大家做的是合规的,不管怎么竞争,印度这么大的市场,很难竞争到内卷。但如果大家做不合规的业务,一旦卷起来,就是行业的毁灭,更进一步,导致其他不相关行业的中企也会受到影响。
其他行业里,可以明确收入的,还有制造业和工程承包。
制造业一般都是基于客户的明确订单意向才会来印度设厂,比如OPPO、vivo和小米的供应商,反而是被客户催着加快印度生产,而一些日本或者韩国品牌,也会要求其国内供应商来印度设厂,加大家电或数码等电子产品的生产。这种类型,主要要做好印度工人的培训和工厂的防疫。
同样确保收入的,还有工程承包类。这个月15号,印度独立日上,莫迪还宣布了1.35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肯定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有些行业,中国处于绝对优势的,还是值得找一下机会。比如电力、环保和化工项目。
其次,避免人去印度,可以远程遥控的电商和跨境电商是非常值得再次研究的业务和渠道。
疫情其实导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就是曾经聚集在义乌、广州等地的印度小商品进口商和买手都回来不了,这让中国小商品的主导权增加了。以往,这些小商品其实主要是由在中国境内的印度人买了,再由他们自己发回印度,走灰清过关后再进行分销。而一些发达国家市场,主要是中国人去国外卖。印度这种模式产生了很多连带问题:中国厂家在国内被印度人比价,卖不出价格,利润薄;印度人倾向买价格最低、质量最次的产品;印度销售层级多,终端售价往往高达出厂价3-4倍。
以往,很多中国人想在印度做电商,但总是要面对这批灰清的印度进口商的低价竞争。而现在这些印度买手和进口商大部分都不在国内了,中国厂商和中国品牌有了更多的主导权。
第二个原因则要结合5月开始,国内跨境电商被亚马逊大范围封号的背景来看。不管亚马逊封号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这事严重影响到了中国公司的利益,也让中国政府和中国行业意识到必须要有自主可控的物流、仓储、支付和广告流量渠道。深圳市政府商务局一口气推出针对独立站和配套产业的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独立站补贴200万,对独立站数字服务补贴200万,对认可的海外仓补贴300万。
第三个原因是跨境电商独立站卖到印度的解决方案逐渐成熟了。以往,跨境电商不仅需要在印度有公司,甚至是要有印度人控股的公司才能做零售,资金需要从消费者到零售公司再到批发公司,最后回到国内,这些损耗都导致印度电商利润低甚至亏损。而且几家大的跨境收单公司都没有印度跨境收单的方案,资金成本往往高达20%以上。而现在,像OnionPay这样的支付公司推出的印度跨境收单服务可以让国内的跨境电商直接从印度收款,不需要有印度公司和印度账户。而物流方面,像邦太、优运这样的中国公司也陆续开始提供尾程配送服务,形成了覆盖国际物流、清关和尾程配送的端到端物流服务。这些可以大大的简化跨境电商的物流和资金流,规避人员去印度的风险,并且也不需要在印度运营实体团队,更加适合疫情下的印度。
还有一个机会,就是打造新品牌的难度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对于中国的品牌和工厂来说是个进入印度的好机会。以往中国消费品牌要面临的是中国OEM的外国大品牌和中国ODM的印度品牌。外国大品牌往往走高端路线,在商场开店,在户外做广告,成本高,而目标用户也渐渐收紧预算了。而印度品牌往往是在国内找厂做代工,疫情让这种模式放缓,投入减少,不敢选品,也不敢开新模。这样,中国产品的优势就进一步放大了。
不管是3C电子产品、家用医疗产品、体育用品、玩具、母婴类产品等等,与受到影响的外国大品牌和印度本土品牌相比,性价比的优势更加明显了。
而品牌塑造这方面,以往的户外广告、院线广告的ROI越来越低。相反,一些差异化的投放渠道有着更好的转化率和用户认知传播力。像中国在印度做电梯广告的BillionBroadcaster,可以实现在小区电梯和办公楼电梯的广告覆盖,更加符合现在疫情期间印度人家到公司两点一线的行动轨迹,成本还更低。
所以,我还是更建议有明确收入或收入模型的公司,或者可以远程做的业务去印度。在印度满满的不确定中,争取最多的确定性。
而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外循环下,有中国自主可控的物流服务商、资金支付服务商、电商销售平台和广告流量服务商必然是中国要追求的目标。一方面,这几个领域会有大而强的公司做出来,另一方面,国内的品牌和产品也可以更加放心、更有保障的卖去全球市场。
那么,你打算重返印度了吗?